bsport·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 BSPORTS

公司动态

  前言:刘惠霞,人称“白鹿霞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祖籍陕西关中腹地白鹿原,襁褓中随父母迁居西安莲湖区,醉心于剪纸艺术,其作品被认为杂糅汉代石刻写意手法,线条舒展、形态优雅。她的剪纸技艺在保留传统民俗剪纸原生态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风格。她在西安市莲湖区残联兴办剪纸艺术工作室,倾囊相授,诲人无数,编纂有剪纸艺术技能培训教材。

  一把金色手柄的小剪刀,红纸在指尖翻飞,细碎的小纸屑簌簌飘落……不到1分钟,栩栩如生两只七星瓢虫忽闪在白纸上。刘惠霞扶了扶眼镜,笑呵呵说:“这个逗小孩儿玩的,今天时间有点短。”

  作为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的刘惠霞今年66岁,提到剪纸艺术时她神采奕奕,如数家珍。陕西各地的民间剪纸艺人不在少数,流派众多。在刘惠霞的眼中,陕北、关中、陕南,甚至美国、英国、日本,不同流派的剪纸都有他们的地域文化特色,而她和自己的学员们则代表的是西安特色,她们的作品也深受陕西剪纸艺术泰斗、书画家——今年80多岁的高学敏老人影响。

  母亲是刘惠霞的启蒙老师,她是从前白鹿原上远近闻名的巧女,后来随经商的丈夫迁居西安九府街(今青年路)。在刘惠霞的记忆里,街坊邻居的姑娘、媳妇们,经常结伴来找母亲索要样花、讨教技艺。幼时听母亲讲旱魃娃娃的典故,霉雨季节,母亲巧手剪出端坐的女娃娃连成一串,嘱咐她小心翼翼贴在门背后,雨一停就揭掉,否则便会招来旱灾。“从前的女人大门不出,都是代代口口相传的。”凭着记忆,刘惠霞如今也能剪出旱魃娃娃。

  后来,刘惠霞先后当过知青、售货员、语文老师、工会主席,一直到退休,她从未中断过剪纸,也从未停止过对剪纸艺术更深地探索和研究。年轻时在农村工作的十年间,她与许多的巧手姑娘、媳妇切磋技艺,6年的语文老师生涯又为她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础。

  而从陕西剪纸泰斗高学敏老师那里,她又得到了更多专业的启示,高老对她的剪纸艺术工作室呵护有加,特别授权她们将自己的一些创作用于研究和学习。

  刘惠霞的不少学员如今小有所成。退休后,莲湖区残联得知刘惠霞老师的剪纸技艺后,特地开辟出工作室,聘请她来教授残疾人技艺,帮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一开始是临摹,模仿像高学敏这样的大师的作品,后来我就给他们出题目,让他们去创作。”刘惠霞说道。

  “我剪了个团花那种福字,挂在电视机背后,我女儿跟我说,妈你剪得太好看了。”

  “我这个一般人看着都说好,可是要给人家那些真正的(剪纸艺术家)看,还差的远哩。”

  此时,隔间外面,几名学员们正围在一起一面叠纸,一面聊着天。她们不但是刘惠霞的学员,也是她的战友。刘惠霞很愿意将她的技艺教给他们,在她看来,他们倍于常人的坚韧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常常有精彩之作。

  正是有了他们的帮助,2014年,刘惠霞的《丝稠商路·文明纽带》才能完成。这幅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作品长10米,宽0.9米,历时9个月,有5名学员参与,刘惠霞亲自创作、设计,并特意选择了难度很大的丝绸做材质,包括前言和后续近500个正楷字都是用丝绸剪出来的,可谓真正的“丝绸之路”。

  然而在展出时,不少观看者上前用手摸来摸去,毫不爱惜,“我快心疼死了,那是我们的心血啊。”刘惠霞说。

  树叶、易拉罐,刘惠霞和她的学员也尝试了更多的材质来展示剪纸艺术。“像这种易拉罐做的椅子,手上的功夫基本上相当于剪12层纸,剪得要匀细,错一步,就全部坏了。”刘惠霞向记者介绍。

  刘慧霞是个DIY达人,手里的提包,装剪刀的小布袋,都是自己动手做的。她的团队还有统一的服装,冬天是黑色的刺绣夹袄,夏天则是青花瓷的衬衫,不时有来访者夸衣服好看,学员们开心极了。

  由刘惠霞带领团队编纂的《美丽的莲湖》一书中,将钟楼、鼓楼、莲湖公园、大寺、止园、大唐西市……这些代表性的建筑、景点全部以剪纸的形式展示。“如果经费充足的话,我还想做美丽的西安,美丽的陕西……”刘惠霞笑着说。

  刘惠霞很希望将自己的剪纸手艺传承给更多的人,最近,西安一所大学邀请她去教学生剪纸,这对她来说是个好消息。

  “剪刀对我来说,就是画笔。”近60年的剪纸生涯,刘惠霞早已和母亲一样成了巧女,不一样的是,她的这条路走得更远,岁月在她的指尖和食指上留下了厚厚的茧。